千千小说
千千小说 > 大明皇长孙 > 第348章:朱棣的醒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48章:朱棣的醒悟

  大明皇长孙

大明如今冬季所用主要为木炭,煤,薪柴。</p>

其中木炭的取暖体验最佳。</p>

不过其中价格昂贵,一般只有皇宫,官府及大户人家才有资格使用。</p>

大明有个部门,叫惜薪司。</p>

下辖柴炭厂、山林及专属的樵夫,负责为宫廷和政府部门采办燃料、制作木炭。</p>

包括京师官员,每到冬季,在所发放的俸禄之中,也都是有木炭这些。</p>

有时候也会出现木炭不够的情况,毕竟要先供给皇宫使用,所以就有一项补贴,叫柴薪银。</p>

“惜薪司”这类机构生产的木炭,对品质往往有着相当高的要求。比如,“红箩炭”是皇室的御用木炭,其产品标准是:</p>

“皆易州一带山中硬木烧成,运至红箩厂,按尺寸锯截,编小圆荆筐,用红土刷筐而盛之。……每根长尺许,园径二三寸不等,气暖而耐久,灰白而不爆。”</p>

煤炭,在宋朝时期,就已经开始使用了,不过在当时叫做石炭。</p>

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冬天,开封城民间乏炭,其价甚贵,每秤可及二百文,十五斤为一秤。</p>

眼见民众实在熬不下去,官府“出炭四十万”,将自己控制的部分木炭拿出来,半价投放到市场上,民众蜂拥抢购,结果发生了“有践死者”的惨事。</p>

宋仁宗嘉祐四年冬天,阴寒雨雪,薪炭、吃食物价倍增,据欧阳修的奏折,当时开封城内“寒冻之人,死损不少”。</p>

买不起炭和煤的普通人家,为了御寒,只好铤而走险,违背禁令砍掉桑枣之树,乃至于去偷伐皇陵周边的树木。</p>

直到现在,煤的开采也是官营专卖,采取不多,除了取暖外,火药司那边也是一个大头。</p>

所以听到大孙把火药司的煤炭调用出来,低价出售到市场上,朱元璋才有此一问。</p>

“孙儿有此想法,目前不管是木炭亦或是薪柴,所需甚大,且用之迅速,周遭树木砍伐严重,甚至不少百姓为了取暖,违禁伐木。”</p>

“孙儿仔细翻阅了往年的记录,现在每一年的冬季,都是越发的寒冷起来,咱们南方这边,树木众多,柴火还能勉强供给,但北方,尤其是西北等地。”</p>

“根本没有足够的薪柴取暖,但所在之地下,却有大量煤矿深埋。”</p>

“孙儿找刘日新问过,他所这天地大变,往后严冬会越发寒冷,像是辽东,奴儿干所地更甚,是以煤炭开采,迫在眉睫。”</p>

“是以孙儿想要开房煤矿开采,不再专职于官营,民营亦可,开房采煤文书,唯有让百姓也能从中获利,才能激发热情,使得整個采煤行业红火起来。”</p>

“亦是能为往后每一年的严冬,有所保障。当这个行业的兴起,必然伴随着不少商人的富裕,所以在这块上,朝堂也可以有一份收益。”</p>

“如今番薯等作物已然开始大面积种植,有了足够的吃食,多数百姓也可以从中解放,这闲置的劳力用作采煤甚好。”</p>

朱元璋听完后,微微思索一番道:“这般说来,大孙之所以将煤炭低价大面积开售,就是想让那些商人,看到商机,从未投入进来。”</p>

“只需传出些风声,朝堂有想法将开采煤炭民办,必然引发商人助力。”</p>

“在此等情况下,怕还是能收取一部分好处?”</p>

朱英微微一顿。</p>

其实他都没想过开办文书收取费用这事,老爷子就已经想到了。</p>

开采文书这个东西,向民间商人收取一些费用,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</p>

想了会,朱英补充道:“地下开采极为危险,稍有不慎便是坍塌,在抚恤上,安全上,应当还是以官府监察为主,地方上官员,当有以连带责任。”</p>

开矿死人这种事,在后世都非常的普遍,现在的大明,那就更不用说了。</p>

必要的章程保障,肯定要规划好。</p>

朱元璋对此并没有太大意见。</p>

像是工程建设这块,就让大孙放肆去干便就行了,出不得什么大事。</p>

对大孙的能力,还是很相信的。</p>

......</p>

燕王府大门口,朱棣看着妻子徐仪华上了马车,在满天飞雪中,渐渐消失不见。</p>

“朱英,朱英,你便像是老天爷派来阻扰本王一般,自从遇到你,便就从来没有顺心过。”</p>

朱棣眉头紧皱,现在的他对于朱英非常的忌惮。</p>

脑子里每次想起,就是非常的懊悔。</p>

纵观皇宫内外,朱允炆算什么,不过一个腐儒教出来的,至少在内心中,朱棣从来就没有对朱允炆忌惮过。</p>

朱英不同,各方各面,手段太多了,而且极其精准。</p>

所谓打蛇打七寸,自从道衍被调走之后,朱棣感觉自己非常的不自在。</p>

倒不是说没了谋士,而是像道衍这般优异的,几乎再难遇到。</p>

虽然道衍此人,心思不纯,不过他的心思,也大差不差,终归是有点妄想不是,现在连妄想都没了。</p>

朱棣漫步走向院内,独自一人在庭院的凉亭发呆。</p>

朱高炽,朱高煦,朱高燧见到,不敢打扰。</p>

他们知道父王这个时候,必然是在思考重要的事情,若是打扰了,少不得一番训斥。</p>

在燕王府中,朱棣的权威是相当高的,哪个儿子见着了都怕。</p>

现在朱棣脑子里的思绪有一点乱,包括让妻子去宫内想办法求情,留在大明。</p>

朱棣都不知道这个决定,是否正确。</p>

“如果道衍在就好了,他应该会告诉本王,要如何做才是最好。”</p>

失去道衍,朱棣才明白有多么可惜,往前很多决策,哪怕是朱英入了皇宫,朱棣也没什么忌惮。</p>

毕竟他有着大功劳傍身,哪怕是朝堂,亦或是父皇,都不会随意贬责。</p>

在诸多皇子中,除了大哥外,也就是他最为出色。</p>

父皇在朝堂上,可是多次说过,自己类他。</p>

这也是朱棣最为得意的事情。</p>

天空一片白茫茫,雪花缓缓落下,渐入湖面,融入水中。</p>

朱棣突然有些出神的看着这一幕,脑子里出现一句话:</p>

上善若水,水利万物而不争。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</p>

朱棣是读过书的,虽然大部分都还给了先生。</p>

但这句话,就像是突然从脑海里跳出来一般。</p>

这一刻的朱棣,突然就跟醍醐灌顶般醒悟过来。</p>

“既然我争不过他,那为什么要争呢,就像这雪花与水,融入一起,自争不过,那就投效,本就是大兄长子,本王投效也是理所应当。”</p>

“如朱棡那厮,现在背靠朱英,可谓是顺风顺水,想干些什么事情,都能取得同意,反观本王,做什么事情,几乎都步履薄冰,一旦不慎被抓住把柄,便极有可能是深渊。”新</p>

“若是现在去了倭国也好,但即便在倭国,也不见得朱英无法干预,他那群英商会,海外贸易甚多,若是真打下倭国,那白银进出,只怕将通过他手。”</p>

仔细想来,朱英这般轻松就定下倭国藩地,这其中,肯定有所计较,以朱英的性子,从不做亏本的买卖。</p>

这么一想,朱棣大概就清楚了,这划分倭国的关键。</p>

那令人垂涎的白银矿上,肯定早就有了计划,说不定当时候划分地界,便是以那白银之地为中间点。</p>

三王共同纷争,谁也无法独占。</p>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xnfc120.com 千千小说。手机版:https://m.xnfc120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