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千小说
千千小说 > 大明皇长孙 > 第359章:学堂之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59章:学堂之争

  大明皇长孙

其实在义务教育这块,朱英可不算是最早提出的。</p>

第一个提出的,正是朱元璋,早在大明建国初,洪武二年的时候,朱元璋就召集了中书省各官员,表达了要普及教育,兴办学堂的意见。</p>

而在那个时候,整個大明也是迅速的行动起来,开始建立具备大明特色的教育体系。</p>

这等事情,对于整个古往今来,都算是头一遭。</p>

也是不得已而为之,因为朱元璋建国后发现,自己大明如此辽阔疆域,人口,竟有一种无人可用的情况。</p>

受到蒙元的冲击和清洗,最为主要的还是蒙学对汉学的打压。</p>

很多人认为蒙元,也是属于中原王朝之正统,他们所用的,所学习的,所提倡的,皆是汉学。</p>

其实这是错的。</p>

或者说,这是朱元璋在编纂蒙元历史的时候,对其进行了改变,甚至是改变了整个华夏族群的潜意识。</p>

真实的蒙元,作为第一个自外族进犯中原,且成立王朝的国家。</p>

实际上在整个蒙元时期,都在极大力度的打击汉学,打压汉人。</p>

首先是忽必烈,他只会简单的汉语,建立蒙元后,也不存在去推行汉学,而是推行蒙学。</p>

最简单的一条,就是想要当官,首先你要会蒙语,懂蒙文。</p>

朝堂议事,文书卷宗,皆是蒙语蒙文。</p>

甚至于后来的蒙元历代皇帝,听不懂汉语,也不存在看得懂汉文。</p>

汉家文学,受到了有历以来最为强力的打击。</p>

百年,数代传承。</p>

私塾教授的,尽皆是蒙文,蒙语。</p>

若不是蒙元对于汉人极为打压,尤其是南人,很难为官,这才使得一些基层的南人百姓,得以保留汉语汉字。</p>

南北的差异矛盾,也是在这个时候,最大化。</p>

所以朱元璋只能开办教育,把读书人变得多起来。</p>

他亲自审定各级学堂的学生定额,每年招入府、州、县的学生达三万多人,他们一律称“廪膳生”,所谓廪膳,即官府供应伙食。</p>

到了洪武八年的时候,办学规模再次扩大,又令天下建立社学,延伸到县城之下。</p>

如此,加上朱元璋称帝之前就在南京设立的国子监,整个大明王朝的官办教育,从京师一直延伸到乡村。</p>

大明户部这边也全力支撑,除了建校舍、请老师外,学生的待遇也很好,官府除按月供给他们每人“食米六斗”外,还免费供给鱼肉,此外这些学生还享有免役特权。</p>

京城的监生那就更不得了,校服全套包了,结了婚的可以带家眷入学,未婚的发钱作将来的婚聘金;外地的学生每年还有带薪探亲假,重要节假日发节日补助。</p>

朱元璋以惊人的行政效率和与他本人秉性极其不符的慷慨,建立了覆盖整个大明的义务教育体系,几乎是从幼儿园到大学。、</p>

现在问题来了。</p>

为什么朱元璋能办,朱英现在于京师去办,就变成了开民智了呢?</p>

为何现在文武大臣都在强烈的反对,甚至觉得掘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?</p>

这个中原因,主要在于对象阶层。</p>

朱元璋在办理学堂的时候,由官府督办,最后这些招生人员,包括招生目标,全部落在了勋贵,乡绅,地主,大户们的手上。</p>

那些连饭都吃不起的百姓学子,根本就不可能有机会到这学堂里去。</p>

这便相当于,众多家族,拿着官府发放的补助,给自家孩子进行教育培养。</p>

哪怕是庶出,都能享受名额去官府求学。</p>

待学成后,这些学子感谢的不会是大明,而是宗族。</p>

他们得学的机会,不是大明官府给的,也不是朱元璋给的,而是宗族里得来的。</p>

大明中后期,大明全国各地党派,朝堂朋党,几乎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。</p>

官官相护,官商勾结,也是从这里开始。</p>

因为每一个学子,在求学之初,他的身上就已经有了标记,包括政治倾向,也是非常明显。</p>

而现在朱英的动作,就是彻底的打破了这个束缚。</p>

他所给予的条件,几乎是非常针对性的,就是那些流民,吃不起饭的百姓。</p>

这些人一旦学成,他们的出身是干干净净的,没有任何地方的标签,自身也不会形成朋党,对于整个官员体系,都会形成巨大的冲击。</p>

尤其是这些朋党人士,哪怕朱元璋已经刻意打压,但在暗中,依旧相互抱团在一起。</p>

反观朱英这边,再过几年学成开来后,他们也会抱团,但他们的抱团,没有地方,而是真正属于朱英,亦或者说,属于整个大明。</p>

这其中的概念,就已经是完全不同了。</p>

早朝散去后,朱英跟随朱元璋来到华盖殿中。</p>

“咱是没想到,这些家伙的反应如此激烈,看来咱曾经所办学堂之事,依旧没有打破门阀束缚,直到大孙这里,才让他们开始感到害怕。”</p>

朱元璋接过刘和从火盆里夹出来,依旧冷却好的烤红薯,吃了一口后对着大孙说道。</p>

朱英闻言点点头,道:“孙儿想来,他们应该不会就这么放弃,定然会有后手准备着。”</p>

目前朱英清楚,现在最大的争议,就是属于官办还是民办的点上。</p>

三十六学堂目前基本上已经建设完毕,毕竟不是需要过于豪华的地方,基本上能够遮风避雨,便就可以了。</p>

这个过程大概也有半个月左右,一直在筹办。</p>

像是群英商会的举动,一直都被许多有心人特别关注,这可是隶属于太孙的商会,在很多方面,可以侧面猜测一下太孙殿下的动作。</p>

在这个筹办的过程中,也没人见人阻止,这是因为,别人都以为这是民办。</p>

所谓民办,就是不以官府的形式去办学堂,跟后世捐赠的概念一样,类似于大明现在自家办私塾的性质差不多。</p>

但今日,太孙殿下在奉天殿的话,非常的肯定了,这就是官办,或者说一种新的官办方式。</p>

这下等于是捅了马蜂窝了。</p>

“咱倒想看看,谁人胆敢打学堂的主意,待会就让蒋瓛给咱好好盯着,但凡是打学堂主意的人,咱就看是他的脖子硬,还是咱的刀更快。”</p>

朱元璋冷哼一声,满不在乎的说道。</p>

对于朝堂上的文臣,他从来没有过任何的忌惮,尤其是在胡惟庸案后,整个朝堂敢玩心眼作对的,几乎见不到了。</p>

面前一套,后面一套的,在锦衣卫的核查下,也基本上都砍了头,抄了家。</p>

朱英听着,这次却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。</p>

“爷爷,还是见招拆招吧,孙儿在京师置办学堂,只是一个开始和试探,仅仅靠京师这里,自然是不行的,终归还是要到地方上去。”</p>

“就在这京师的舞台上好好练练,看看他们有什么法子,这般再到地方上去便就容易解决了。”</p>

朱元璋皱眉道:“京师都能宰了,地方上还不能宰了?”</p>

“管他是哪里,若有不从者,尽皆宰了便是,看看有多少脑袋送上门来。”</p>

面对老爷子的霸气,朱英微微停顿了下,这才解释道:</p>

“学堂的置办在地方上,很大程度还是要用到当地的一些乡绅,他们或许不会明面上反对,但肯定会出许多阴谋诡计,阻扰此事。”</p>

“有些地方太过于偏远了,等传到京师来,都已经成了定局,且孙儿准备将学堂之事开办全国各地。”</p>

“如此自然要相出一套好的法子去应对,也算是给后面去办理此事的人员,有个借鉴。”</p>

听到这话,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。</p>

作为皇帝,不仅仅是要有自己的想法,也应该能听取别人的意见。</p>

当然对于朱元璋来说,只要不是涉及到大明根基,很多方面还是能够听取谏言的。</p>

“行,那咱们就等等,看看他们有什么办法。”</p>

......</p>

次日下午,很快在群英商会那边,就有了来信。</p>

叶月清过来禀告的时候,朱英也是和老爷子在一起。</p>

在这个寒冷的冬季,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,朱英便就一直都陪在老爷子的身边。</p>

“月清拜见陛下,殿下。”</p>

“直说吧,现在是个什么情况。”</p>

叶月清得到允许后,便就开始讲述目前学堂的问题。</p>

原来在今日上午,也就是朱英和朱元璋一同早朝的时候,群英商会这边,大量已经招聘好的老师,纷纷以各种理由,提出辞职。</p>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xnfc120.com 千千小说。手机版:https://m.xnfc120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